俗話說,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根據局黨委的統一安排,我參加了2018年4月在清華大學舉辦的“衡陽市住建系統干部綜合能力提升培訓班”學習,雖然只有短短的一個星期時間,但通過體驗“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清華校訓 ,汲取名校豐富的知識營養,通過聆聽那些學術大師的生動授課和名家前沿的理論成果,使我體會深刻、受益匪淺。
一、 感受名校氛圍、感悟厚重文化
清華大學是中國乃至世界著名高等學府, 被譽為“紅
色工程師的搖籃”,這里造就了一代偉人、無數的科學家和世界級名人,好幾位黨和國家領導人同志也都畢業于清華大學。清華秉持“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校訓、“行勝于言”的校風、“嚴謹、勤奮、求實、創新”的學風,弘揚“愛國奉獻、追求卓越”傳統和“又紅又專”“人文日新”的精神,堅持世界一流、中國特色、清華風格的發展道路,以人才培養為根本任務,履行教育教學、科學研究、社會服務、文化傳承創新職責,全面提高辦學質量,向世界一流大學前列邁進。 漫步校園,我們可以目睹錯落有致的屹立著古今中外各種風格的建筑,有距今約300多年的皇家園林建筑(工字廳、古月堂);距今100多年的歐美古典建筑(大禮堂、清華學堂、二校門);有50年代仿莫斯科大學的俄羅斯式的建筑(主樓);有近代建筑的風格各異的系館和后現代式的高科技園區。校園內還有最引人入勝的“園中之園”——“水木清華”;有朱自清先生妙筆生花下的“荷塘月色”以及為紀念清華杰出的校友、學者吳晗而修建的“晗亭”等等??梢哉f,清華大學之行,讓我深深地感受到了這所百年名校厚重的文化氛圍和獨特的魅力與底蘊。
二、領略大家風采、體驗名師風范
這次培訓,無論是從授課專家人選、還是講座課程選題, 局黨委與清華大學一起做出了精心的安排。 給我們授課的老師,多數來自清華大學各學院,其他來自國家行政學院、中央黨校、北京行政學院等,均是國內知名的教授、博士導師、專家、學者級的人物, 這些集政治、經濟、文化學術于一身的大家就我們住建行業有針對性的講授了關于“生態環境保護與可持續發展”、“智慧城市海綿城市規劃與建設”等有關城市建設的專題講座。大師們的講解生動有趣、旁征博引,既有較強的理論指導,又有成功的實踐經驗;他們能抓住重點,層層剝開,讓人豁然開朗、茅塞頓開,每一場講座都以豐富內涵給人以知識的積累和能力的提升,從不同角度給人思想的啟迪和心靈的碰撞,對我們從事城市建設工作的領導與干部們有著非常好的啟發作用。通過跟大師專家們的面對面的學習與交流 ,使我拓寬了視野,開闊了眼界 ,解開了許多工作學習中的迷茫和疑惑。
三、提高政治站位,擴大思想視野
這次我到清華,聆聽了中國有名的專家、學者的授課,增長了知識和見識。雖然在清華學習時間不長,但我的思維方式和政治觀念都得到了一次全面的更新。開闊了眼界、耳界,提高了政治思想境界,真正的體會到“偉大的事業需要崇高的境界,偉大的實踐需要寬廣的眼界”這個道理。通過聆聽韓曉青教授講授的“新黨章解讀”、姜平教授講授“新一屆中央政府治國理政新方略”專題課程,我深刻理會到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當代中國的馬克思主義、21世紀的馬克思主義,也是從政治上觀察形勢、分析問題、處理矛盾、謀劃工作的范本,具有深遠的政治考量、深厚的政治積淀和豐富的政治智慧。在當代中國,對領導干部來說,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第一位的政治責任,也是提升政治能力最現實、最有效、最根本的途徑。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既是世界觀、價值觀,也是認識論、方法論,是全黨增強執政本領、破解工作難題的思想寶庫,也是全國人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行動指南。同時這次培訓安排的專題課程還有較強的針對性和時效性,這些課程知識對我當前的實際工作有較大的啟發,如“依法行政與依法治國”“陽光心態與領導韜略” 的內容,是我今后工作中必須好好借鑒與應用的知識,要多思考、多創新。 要努力在更高的政治思想層面上,用更全的視角去分析問題,謀劃思路,去更好地完成自己的本職工作。
四、理論化為實際 行動勝于語言
我在清華大學為其7天的培訓學習雖然已經結束,我又回到我熟悉的生活中、工作中。也許過一段時間以后,繁忙的工作會使我忘卻一些現在學到的知識和理論,但我今天從清華獲得的“知識改變命運、知識就是力量”“行勝于言”“行則將至”“抬頭望世界、砥礪向前行”等至理名言將永遠激勵我努力奮斗,尤其我做為一名住建系統基層單位從事職業教育的領導者、工作者,我的工作重點是在新時代下如何帶領全校干部職工為建筑行業傳承和培育工匠精神,培養出更多更優秀的職業技能人才。如何在新形勢下發展高水平的現代職業技術教育,實行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技能人才培育方式,為我市、我局建設人力資源的培養做出新的更大的貢獻,是我在學習歸來后工作努力的方向。我會繼續努力學習,將這次培訓所學到的新的知識、新的理論融會貫通到工作當中去,創新思維,提升自己的同時帶領學校的全體職工依法行政、依法治校,一切圍繞我市的建設領域職業技能人才持續健康的發展去開展學校的工作。
二〇一八年七月六日